查看原文
其他

百校研究生颂百年丨至诚报国、心系航空,颂“三张王牌”航空精神



1921-2021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航空而生伴航空而长
今天,百所高校研究生接力讲述“四史”活动走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我们接过@宁夏大学的接力棒为您讲述航空先驱南航“三张王牌”的故事






我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史”学生讲述人:丁文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张阿舟








张阿舟(1920-2009),江苏丹阳人,我国著名力学家和航空工程学家,1920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云阳镇,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工系,1949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哲学博士,1955年起在南京航空学院任教,曾任副院长,兼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等;主持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结构强度试验,荣立特等功;开拓我国飞机结构强度研究,在飞机结构静/动强度、振动环境工程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是我校力学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担任首批博士生导师,培养了包括赵淳生院士、胡海岩院士、向锦武院士等在内的一批优秀人才。

张阿舟先生1965年6月1日于南航合照


在我校任职期间,作为既有深厚理论素养,又有丰富工程实际经历的优秀学者,他被评为二级教授,长期担任航空工程、力学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为学校的教学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 60 年代初,张阿舟先生开始招收研究生,并指导青年教师对振动理论和应用开展了系统研究。一方面,他从振动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开展研究,为研究与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他指导青年教师自行研制振动测试设备——电磁式激振器,取得一批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成果。他学识渊博、视野宽广,兢兢业业,诲人不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飞机结构强度和振动研究的优秀人才。


张阿舟教授


作为中国振动力学领域的泰斗,张阿舟先生给予学生的不仅是学术知识,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将“科学救国、航空报国”的情怀注入到了学生的血液当中并代代相传。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航空工业和教育事业,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祖国的热爱。


专题片《航空先驱、百年阿舟》从张阿舟先生生平、求学、治学、成就等方面,生动再现张阿舟先生“科学救国、航空报国”的价值追求和光辉事迹。 


张阿舟教授相关记录片



张世英







张世英(1918-2017),湖南益阳人,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1945年以全国工科第一的优秀成绩被派往英国留学,1948年回国后任湖南大学机械系教授。建国后,曾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作,任设计室主任,期间参与了我国第一型充电汽车的研制工作,该型汽车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得到了大量使用,并受到了毛主席的表扬。后来,接周总理签署的调令,张世英同志调入沈阳航空发动机厂(中航发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前身)任设计室副主任,参与了发动机设计室的筹建工作及我国首批涡喷发动机的研制工作。

1957年,张世英同志调入国防部五院,任冲压发动机研究室副主任及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1所首任所长,期间参与了我国多型火箭、导弹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并与王弼、钱学森、沈元、任新民等研究拟定了我国《关于开展航空科学研究中心问题的说明书》。


1956年全国12年科学规划会议航空组代表及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起:沈元、钱学森 、苏联专家米哈伊洛夫博士、王弼、陈亚娥;后排左起:陈彩福、黄志千、张世英、昝凌、王玉京、刘永培、任新民、刘树声、宁珮


1959年底,张世英同志调至南航工作,任南京航空学院教授、研究生部主任。在南航工作期间,张世英同志一直致力于航空发动机、飞行器进气道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并创建了南航进气道研究团队。1983年,张世英同志主持了我国进气道畸变模拟板的自主研发工作,获得了航空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多年来,张世英同志解决了我国歼6Ⅲ等飞行器型号研制中遇到的一系列进气道技术难题,并培养出一批我国进气道技术领域的顶尖专家。张世英同志历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动力专业委员会委员,《航空动力学报》副主编,《航空学报》、《工程热物理学报》编委等。


张世英教授指导学生


张世英同志从事我国航空航天教育事业30余年,他热爱党,热爱航空工业,热爱教育事业,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治学严谨,不仅科研上成果卓著,而且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也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为南航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张世英同志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是我们永恒的精神财富,他对中国航空航天和教育科研事业的杰出贡献将永载史册,永远被南航人铭记、传颂!


张世英教授相关访谈



张幼桢







张幼桢(1920-2016),江苏常州人,1941年毕业于原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先在贵州航空发动机厂工作,后赴美国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任实习工程师。1952年,一大批航空领域的专家从全国各地来到南京,在明故宫的旧址上筹建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南航前身)。张幼桢是第一批“归队”航空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用一生践行航空报国志向。

建校初期,张幼桢作为学校首批教师,边编教材边教学,自行研制教学实验仪器。1974年,原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前身)在南航建立难加工材料切削加工研究点,团队在张幼桢的领导下,开展与航空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前沿科技研究,为航空关键零部件生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开创性引进先进技术,攻克了歼十等飞机型号研制的技术难题;发明了自然与半自然热电偶高精度快速标定装置,为国内一大批高校深入开展切削温度测量研究提供了快速、准确的实验装备。

改革开放后,张幼桢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确定重点研究方向。在他的影响下,南航的机械制造学科迅速发展壮大,在1987年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并稳居全国前列。



王适存






王适存(1926—2011),湖南邵阳人,中国直升机技术专家,航空教育家,中国直升机技术界的先驱、直升机专业的奠基者之一和学术带头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航空工程系,1961年获莫斯科航空学院副博士学位,教授、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20世纪60年代初,王适存提出的“直升机旋翼广义涡流理论”被编入由苏联著名直升机设计师米里主编的《直升机》中,并由美国NASA全文转译以AD报告形式出版,该理论被命名为“王适存涡流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他学成回国后,全身心投入于我国直升机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倡导并亲自参加了中国第一架直升机“延安二号”的研制。先后主编或主审了《直升机气动力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主持过多种型号直升机的评审或鉴定。曾任南航飞行器系主任、直升机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直升机专业委员会主任。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年被航空航天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王适存教授

在南航,王适存的目光始终聚焦在中国直升机事业的发展上。虽然在“文革”的冲击下,他的事业一度中断,但是一旦有了机会,他就会奋力向上,努力冲向新的高度。

1978-1988年,他担任南航飞行器系主任,领导大家艰苦奋斗、不断创新,使南航拥有了当时全国唯一的飞行器设计重点学科。他作为学科带头人,承担了指导了多项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王适存一生治学严谨,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勇于创新。在世纪之交,70多岁高龄的他,仍孜孜不倦地坚持写论文、作报告、参与课题研究、指导年轻后辈,特别是关心和支持我国直升机的发展。在王适存的一生中,人们感受更多的是他对祖国航空事业的执着和奉献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坚定、自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王适存教授相关简介

一百年的沧桑巨变

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

披荆斩棘,历经磨难而创造出的历史奇迹

一百年的峥嵘足迹

是一代又一代革命先辈付出巨大代价

攻克一个个难关而谱写出的壮丽篇章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在红色的历史事迹中

他们书写了航空报国的新篇章

在建设祖国的道路上

他们毅然挺起了脊梁

激情燃烧的岁月,砥砺奋进的征程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承“三张”精神,秉“王牌”理想

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更应该

以革命先辈为楷模,以航空报国为信念

怀热血、展情怀

不忘初心、勇担使命

铭记红色历史,笃定高远志向



追忆建党百年,传承红色基因

@华中师范大学

下一段党史故事,由你们讲述


END


活动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发起主办单位:《中国研究生》编辑部

四川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本期主办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会

本期承办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会”微信平台




文案 | 韩   晓音源 | 丁文浩编辑 | 韩  晓/王   杰审核 | 李奕霖出品| 南航校研究生会 传媒中心










你与航小研之前的亲密接触:



五四有你|助力你最喜爱的研会君C位出道!

博论·征稿|第十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博士生南山学术论坛重磅来袭!

心随我动,谁“羽”争锋 ;轻羽飞扬,邀你来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